首页 > 新闻 > 《人民日报》为何屡屡提及山西汾酒?
《人民日报》为何屡屡提及山西汾酒?
时间:2019-01-24 10:08 | 来源:网络 | 作者:曾别离
  2019年1月22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《山西:国企攻坚 转型提速》一文,文中以汾酒集团等为例,讲述了山西省推进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,并多次分享了国企改革“双百企业”、山西国企改革标兵——汾酒集团的改革经验和成果。

  《人民日报》点赞汾酒
  《人民日报》介绍了汾酒集团施行国企改革取得成果:2018年汾酒集团酒类销售突破110亿元,比2016年翻了一番,利润增长了185%。行业排名从2016年的全国第八,连上两个台阶,位居第六,还成为白酒行业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“双百行动”企业。
  在分享汾酒国企改革经验时,《人民日报》首先强调了汾酒集团率先试点并推广到全省的“契约化管理”,并为汾酒集团施行“组阁聘任制”,“打破干部终身制”的做法点赞。接着分享了汾酒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上的经验,介绍了汾酒集团引华润入股,盘活投资百亿的中国汾酒城,出台股权激励方案等举措。
  那么,《人民日报》为什么会频频为汾酒集团点赞、打call呢?
  没有样板,那就打造样板
  作为“一煤独大、一股独大”的山西,曾长期存在着“官本位”观念浓厚,“企业不像企业,比政府还要衙门”等现象,其国企改革形势非常严峻。
  作为非煤企业的优秀代表,汾酒集团承担了打破改革壁垒的重任,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:2017年、2018年、2019年汾酒集团酒类收入增长30%、30%和20%,利润增长25%、25%、25%。这份责任书的签订媒体称为:打响山西国企改革第一枪。
  在山西相对封闭保守的大环境下,汾酒要率先进行改革,并完成如此高的考核目标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首先是要求太高,从2014年到2016年白酒行业销售平均增长只有8%,利润增长是10%,汾酒要连续保持25-30%的增长,难度可想而知。其次是没有样板,汾酒集团不仅是山西省第一家施行国企改革的企业,也是白酒企业中第一家进行国企改革的,眼前没有成熟的样板可以借鉴。
  在这样的困难的背景下,汾酒集团大胆创新,勇于实践,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和努力,打造出了一个个极具示范价值的国企改革“山西样板”。
  样板1:思想上的突破
  山西给外界的印象是封闭、守旧的,在这里进行国企改革的难度是全方位的,其中最关键的是思想上的突破。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多次强调,“山西发展的差距,实质是改革的差距,根子在思想观念,必须坚决破除制约改革的无形壁垒。”
  要打破改革壁垒,就必须让相关责任人走出舒适区。杜绝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工作生态,让各级干部有压力,有动力,才能激发改革创造力。
  汾酒集团的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秋喜以身作则,不仅承诺完不成任务主动下台,还自我加压,提出了“三步并作两步走,三年任务两年完”的战略目标。让全体汾酒人不再瞻前顾后,大胆放手一搏。
  为树牢“饭碗不是铁的”这一理念,李秋喜在机关后勤部门实施作风评议,评议结果的最后三名,部门降格、负责人降级别。
  在经营管理上,汾酒集团落实“强激励、硬约束”。2017年底,汾酒集团酒类销售同比增加41%,利润同比增长68%,超额完成考核任务。2018年初,汾酒兑现承诺,首次拿出4200万元重奖优秀单位和个人,兑现强激励。4名没完成进度任务的省区经理和1名市场窜货的城市经理被免掉职务,实现硬约束。
  汾酒集团的成功之处在于解放了思想,给足了压力,放足了权力,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与活力。同时,汾酒集团又狠抓落实,严格兑现,杜绝了侥幸和懈怠心理,让每一位责任人既不必担心奖励难兑现,又不能幻想惩罚不落实。
  样板2:一煤独大一股独大的突破
  山西长期存在着“一煤独大一股独大”的现象,山西省国资委主任郭保民说:“山西坚持重组整合一批、清理退出一批、创新搞活一批。要通过三年努力,实现煤与非煤产业的历史性‘结构反转’。”
  以汾酒为国企改革突破口就是为了打破“一煤独大”的格局,带动非煤企业快速发展,用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说就是:“树立榜样,点上突围,面上破冰,撬动全省国资国企改革。”
  由于山西“一股独大”的现状,资本市场使用不足,一直是山西省属国企的短板。为打破“一股独大”的格局,汾酒集团率先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,积极引入各类所有制资本,放大国有资本功能,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,以实现取长补短、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的目的。
  在汾酒集团带动下,山西“一煤独大”的趋势已经开始扭转,7户省属煤企有4户不再将煤炭作为主业,优化产业布局后,重点进军煤层气、现代煤化工、煤机等领域。郭保民说“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反转势头已经显现,非煤产业实现增加值1041.2亿元,占比44.8%,同比增长16.6%,快于煤炭产业12.6个百分点。”。
  国企混改同样成绩斐然,“一股独大”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。目前潞安集团现代化工公司已引进首批9家战略投资者,投资24.4亿元;燃气集团引入7家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资金35亿元;太重集团正与装备制造类央企开展合作重组前期接触。
  据悉,省属国企已谋划具有支撑性、牵引性重大转型项目286个,总投资6966亿元,在建重大转型项目241个,2018年完成投资823亿元。转型发展正成为山西省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。
  样板3:模式上的突破
  在汾酒集团进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,为提升动力成功下了“五步棋”:契约化管理,系统化授权,综合化指标,制度化约束和市场化激励,并打造了多种国企改革模式,其中最为突出的是“契约化管理”和“混合所有制改革”。
  首先是“契约化管理”。契约化管理能够起到约束上岗人员的工作行为,激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效果,通俗点来讲就是“干得好要重奖,干不好要担责。”
  汾酒集团抓住契约化管理牛鼻子,明确责权利,首先在可量化考核的营销单位试行“组阁聘任制”,所有聘任干部统统解聘,由新去的法人代表重新聘任,解决责权利不对等问题,打破干部终身制,树立只有干事才是铁饭碗、只有干事才有“帽子”戴的新观念。
  汾酒集团通过契约化管理全面打破传统考核模式,把经营压力层层分解传导,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考核、激励的办法,为营销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。
  2018年初,汾酒试点一年之后,山西省属企业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。
  其次是“混合所有制改革”。2018年8月,华润旗下的华创鑫睿(香港)有限公司以51.6亿元参股汾酒,持股11.45%,成为第二大股东。通过混改,让汾酒与华润在资本上、渠道上、国际化战略上等有了多方面、多层次的合作,深度释放了改革活力。
  华创参股不久,汾酒就制订出台股权激励方案,拟对397名核心骨干授予不超过650万股限制性股票激励,资本运作能力明显增强。
  2018年11月,省委省政府出台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”,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。汾酒与中国汾酒城的投资方正积极协商,以有效资产参与混改的方式,建立紧密股权纽带关系,盘活“中国白酒第一城”。目前双方已成立“中国汾酒城”管理中心,新投产酿酒班组288个。
  此外,汾酒在子公司层面的混改战略有了全新的理念。“厦门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,汾酒通过释放品牌资源,参股不控股,让当地有渠道、有实力、有团队的经销商通过模式创新,把汾酒推向世界。”汾酒股份公司副总经理、汾酒销售公司执行董事、总经理李俊说,2018年福建象屿汾酒销售7000万元,相当于1年时间新增一个省级市场。
  为山西增动力,为白酒提士气
  对山西省而言,汾酒是国企改革上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用大胆探索,为山西国企改革解放了思想、打开了思路、创新了模式;用成功实践,为山西带来了实实在在地经济效益和影响深远社会效益。
  以焦煤集团为例。契约化管理让焦煤集团43个试点单位的经济效益有了质的提升。其中,13家盈利单位大幅增利,30个亏损单位有17个实现了扭亏为盈,13个实现了较大幅度减亏,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变成了现实。
  在山西省国资委的领导下,在汾酒集团的带动下,山西省国企攻坚、转型提速,经济运行创下7年来同期最好水平,省属国企去年完成增加值2580亿元,全国排名第三,上缴税费849亿元,完成利润300亿元。
  相对于经济效益,国企改革带来的社会效益更为关键。对于长期“一煤独大”的山西而言,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其经济发展、产业转型、环境保护、形象重塑等有着深远影响。
  对白酒行业而言,汾酒改革的成功为白酒业良性发展提振了信心与士气。据统计,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4家是国企,白酒的国企改革直接影响着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。
  在白酒“黄金十年”过后,白酒行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期,尽管整体趋势在不断回暖,但仍面临着消费者饮酒习惯改变、其他酒类冲击加剧等挑战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曾经的“汾老大”通过国企改革加速复兴,两年提升两个台阶,无疑为白酒行业注入了一缕春风。未来,随着白酒行业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,白酒行业获奖迎来新一波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  结语:
  在汾酒改革的过程中,山西省委、省政府、省国资委给予了大力支持。“首先是对汾酒管理层的改革担当有信心,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榜样,撬动全省国资国企改革。” 副省长王一新说,省国资委加压与松绑并用,充分授权,缩短决策链条,“从原来事无巨细都要管的‘婆婆’变成了全天候服务的‘保姆’”。
  所以说,山西省委省政府不仅给汾酒集团加足了压力,也放足了权利,给足了保障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汾酒集团才能大刀阔斧,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。
  汾酒集团的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秋喜坚信“唯有改革才能找到出路”,始终走在酒业改革的最前线,顶住压力,构建体系,狠抓落实,创造了行业瞩目“汾酒速度”。
  在山西省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,汾酒集团领导勇于担当、自我加压,全体汾酒人的大胆创新、奋勇争先,为企业的复兴加速奔跑,为山西的改革蹚路探索。